【解說】在大多數(shù)人的認知里,“鋸”只是一種勞動工具,然而,它在81歲的邱漢泉老人手中卻能演繹出整曲的美妙音樂,這種演奏方式名為鋸琴演奏。
【解說】3月14日,記者在濟南市市中區(qū)邱漢泉的家中看到,他正演奏著經(jīng)典名曲《賣花姑娘》。左手握鋸片,右手或拉動馬尾弓,或敲起錘,他將鋸柄夾于雙腿之間,配合著雙手抖動,演奏出鋸琴獨特的曲音。邱漢泉告訴記者,1950年便開始自己摸索學習拉鋸琴,一拉就是70年。
【同期】鋸琴演奏者 邱漢泉
有一個人是比我高年級的同學在演奏,一看是鋸子啊,聲音挺好聽的,我一看挺好聽,回去就讓我哥哥借一把鋸,那時候長鋸好借,現(xiàn)在不好借了。摸索摸索拉不響,很生氣就摔鋸,鋸子摔不爛,過幾天又想學又想拉,又拿起來拉,到了初中三年級基本上就可以拉第一首歌。
【解說】邱漢泉介紹說,鋸琴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勞動工具原生態(tài)的樂器。與其他樂器的區(qū)別在于,鋸琴沒有弦和鍵盤,其定調(diào)全憑耳聽及對鋸片彎曲程度的控制。
【同期】鋸琴演奏者 邱漢泉
音準是鋸琴一輩子的追求目標,你水平再高,有時候難免一個曲子拉下來,有個別音差一點,定調(diào)全靠耳朵聽,它就像無級變速一樣,全靠左手彎曲的程度來控制音。
【解說】除了鋸琴演奏者的身份外,邱漢泉還是鑄造方面的高級工程師。因為熱愛音樂,喜歡鋸琴,曾在中國某期刊上發(fā)表了與鋸琴相關(guān)的學術(shù)論文。
【同期】鋸琴演奏者 邱漢泉
懂音樂的一般不懂工科的一些知識,懂工科的一般對鋸琴不了解。它的結(jié)構(gòu)、制造、發(fā)音原理什么的,要求啊,我有這個條件,兩方面我都兼顧,有這個知識,所以2014年我就寫了第一個連載的鋸琴的制作及其原理。
【解說】邱漢泉說,鋸琴作為小眾樂器,面臨未被公眾熟知,傳承將出現(xiàn)斷層等問題。老一輩的鋸琴演奏家人數(shù)不多,鋸琴技藝急需年輕人傳承下去。
【同期】鋸琴演奏者 邱漢泉
老一輩的現(xiàn)在還在,年輕的目前還接不上,我以前教過一些孩子,拉的不錯,但是一考上中學、大學跑哪去不知道了,就是流失了?,F(xiàn)在到這個年齡還可以教,教誰呢,我希望教給音樂老師,如果說一個老師,他學個鋸琴能教給學生,那培養(yǎng)出來一批就一大批了。
【解說】據(jù)邱漢泉介紹,鋸琴相傳發(fā)源于歐洲,于一百多年前傳到中國。如今,鋸琴在中國大多分布于廈門、青島、上海等沿海城市。
楊飛 濟南報道
***************
相關(guān)新聞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