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江德斌
城市商圈是居民消費的重要平臺,一些特大型商圈甚至成為城市地標。相比之下,商圈主街外不那么顯眼的支馬路,以往只能扮演配角,在吸引消費方面沒太多存在感。但如今,不少城市正探索發(fā)展“后街經濟”,帶動商業(yè)資源有序向支馬路延伸。(8月15日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)
以往大多城市規(guī)劃的商圈,都是以雄偉的高樓大廈、璀璨耀眼的商業(yè)綜合體為主,不過在事實上,城市里還有密如蛛網的街巷、琳瑯滿目的小店鋪,這些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,構成了不可或缺的“后街經濟”,是美好人間煙火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靈魂各有不同。不少地方華美的城市商圈美則美矣,卻大同小異,缺乏個性,少了點靈動生氣,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倒是不少潛藏在背街小巷里的小店鋪、小吃店,看似不起眼,卻往往是城市的靈魂。其中不乏各行業(yè)身懷絕技者,猶如深藏功與名的隱士俠客。因此想探知某個城市的人間煙火,那一定要穿街走巷,品味“后街經濟”,觸摸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,了解不一樣的風情習俗。
城市商圈大都經過嚴謹的規(guī)劃設計,在藍圖上精心繪制,規(guī)?;ㄔO而成,而“后街經濟”卻更多的屬于自然生長,各個小店鋪應需而生,屬于典型的自發(fā)競爭市場模式,有著旺盛的生機。所以,各地在鼓勵發(fā)展“后街經濟”時,不必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整潔、靚麗,而扼殺掉小店鋪的創(chuàng)新力、生命力。我們要適當地將主干道的“千城一面”當教訓來吸取,更多尊重“后街經濟”的多元化、個性化,最好根據社區(qū)狀況、文化歷史等將本地文化元素融入街巷,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“后街經濟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