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馮海燕
近期,有爆料稱,市面上銷售的不少肉松的配料為“豬肉味豆粉松”。那么如何在市面上識別真假肉松呢?廈門百年老字號“陳源香”肉松的第三代傳人陳祥萍提出了幾種辨別方法:看顏色;嘗味道;憑手感;將肉松放進水中,辨水的清濁度。(11月10日《海峽導報》)
可能這樣一來,確實能辨出是真肉松,還是豆粉松。但很多肉松都是罐裝密封的,消費者的眼睛不是X光,不能透過罐子看到里面的顏色。后幾種辦法更不是簡單能夠?qū)崿F(xiàn),基本上都需要消費者先將肉松抱回家,經(jīng)過“家庭實驗”之后才得出一個草根結(jié)論。
鑒定不容易,感覺后續(xù)維權(quán)也未必就那么簡單。
而記者為啥突然請讀者“吃肉松”呢?說到底是食品家族又傳“緋聞”——肉松當中也出現(xiàn)真假李逵。聽到爆料后,消費者最為關(guān)心的當然是自己吃到的是肉松還是豆粉松。
豆粉松假冒肉松,就可能含香精過多,常吃不利于健康,如果明著讓消費者自己選,那大家當然會對它堅決說“不”。但問題是一些豆粉松披著肉松的馬甲,讓消費者真假莫辨,就可能誤抱進門,誤吃進口。所以記者抓的這個點很準,讓消費者學點知識,確實有必要。
但保障權(quán)益,說到底還是需要管理發(fā)力,不能指望讓老百姓全都變成專家。市場雖然水很深,但畢竟不是亂世江湖。所有的產(chǎn)品其實都有把關(guān)的部門。如果管理部門加強巡查,對問題產(chǎn)品嚴肅查處,那不僅能讓一些廠家為自己的失信行為買單,也能夠起到警戒、震懾作用;而不是讓百姓自己去辨別,把他們逼成這種專家、那種專家,以至于生活消費品的全能專家!
豆粉松雖然吃不死人,但一分錢就該有一分貨。明明是豆粉松,冒充肉松,廠家、商家就可能涉嫌制造、銷售假冒偽劣產(chǎn)品。而這,法律不僅明令禁止,也有明確的處罰措施。維護市場公正,保障公眾權(quán)益,希望我們的監(jiān)管部門聞風而動,迅速出擊,讓大家能放下心來,好好地吃一口肉松。



